暑期社会实践 | 少年班学院“筑梦少年,挺膺担当”陕西镇安暑期支教纪实

发布者:少年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09


跨越秦岭传递梦想,七日支教情暖镇安。20258月中旬,少年班学院"筑梦少年,挺膺担当"陕西实践队在徐亦尧老师带领下,与南方科技大学树德书院联合组队奔赴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开展为期七天的支教社会实践。20名师生怀揣着热忱与理想,跨越重重山峦,为秦巴山区腹地的学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的光芒,也在实践中完成了自身的思想淬炼与成长蜕变。这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场青春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山海相逢:从相遇相知到教学相长

811日晚,实践队经过近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位于秦岭深处的镇安中学。夜幕中,教学楼里晚自习的灯光格外明亮,透过窗户洒在校园里,也照进了每个队员的心里。这一刻,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镇安中学作为全县唯一的省级标准化高中,虽然硬件设施完善,但学生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和内驱力的激发仍然需要加强。

在次日上午举行的开营仪式上,校领导详细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和教学现状。在与各班班主任交接时,老师们脸上流露出的关切而急切的神情,让队员们更加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未来的渴望和前行的动力。正如实践队队长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教案,更是一束能照进心灵的光,希望能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实践队采用了"听课-备课-授课"的渐进式教学方式,确保与当地教学实际无缝衔接。在听课过程中,队员们既领略到当地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也发现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自信等问题。一位队员在听课笔记中写道:"老师提问复合函数的自变量时,台下传来齐刷刷的错误答案;抽查函数定义时,部分同学支支吾吾说不出口。这暴露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不足。"

每天的备课环节都充满了思想的碰撞。队员们聚集在一起开展集体研讨,文科组与理科组热烈讨论,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队员们建立了严格的审核机制:首轮聚焦知识准确性,逐句核对概念表述;二轮优化信息层级,用色彩区分重点难点;三轮测试交互效果,确保动画演示与讲解节奏完美同步。那些深夜台灯下的反复推敲,那些试讲时的紧张与期待,都在悄然塑造着队员们的教育观。

授课阶段,队员们各展所长,展现出出色的教学能力。李星瑞在数学课上用精美的动画PPT生动讲解函数单调性,还不时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张宇昊别出心裁地引入"知识树",帮助学生们梳理化学知识点,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丁晓恺以清晰的逻辑引导学生们一步步推导数学题解,还指出在解答大题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习惯;王沿钦则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深入浅出地阐释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过程,让学生们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掌握。课后,办公室里总是挤满前来请教的学生,从物理力学图像到化学物质的量,再到数学导数大题的解题逻辑,队员们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看到学生们恍然大悟的神情,,每个队员的内心都充满了满足和自豪。


多元启迪:从知识传授到梦想点燃

除了常规教学,实践队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813日下午的物理科普课堂上,王沿钦和汤雨田同学从在中国计量院访学的见闻讲起,带领学生们穿越人类计时技术的历史长河。他们按时代顺序,详细讲解了从古代的节气、沙漏、水漏、日晷,到机械钟表、石英钟、原子钟乃至核钟的内部构造与运行原理。这场生动的科普讲座帮助学生们理解了人类计时技术从观察自然周期到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周期,再到有意识地使用前沿物理规律提升计时精度的漫长演化进程。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踊跃提问:"为什么使用石英钟而不是同样具有选频功能的RLC振荡电路进行计时?""如何评定计时方式的精确度?"这些问题展现出学生们被激发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814日下午的学法指导讲座同样精彩纷呈。四位队员分别就数理化英四科进行专项指导,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方法。李显逸强调数学学习要带着"出题思维"去思考题目,了解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技巧,他建议同学们在练习时要把同一类题刷透,将同类知识点掌握牢固,还分享了制作错题本、分块使用草稿纸等实用技巧;丁晓恺从知识体系的搭建出发讲解物理学习,告诉同学们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物理知识点整体看待,同时要培养模型意识,以便考试时迅速做出同类型题型;张宇昊则介绍了"知识树"的概念,通过横向(教材顺序)和纵向(课题串联)两种方式梳理化学知识点,并重点讲解了化学平衡、电化学和有机物推断等重难点模块的解题技巧;涂哲文则另辟蹊径,首先向大家传达"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试而是讲出地道的英语"这一理念,然后分题型为大家介绍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和解题技巧,特别是在作文方面,他建议要注意衔接、句型变化,多使用非谓语动词和倒装等高级句式。

816日下午的生涯规划与招生宣讲活动将整个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徐亦尧老师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入手,详细阐述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军事类等12大类高校的区别与特色,特别强调了"双一流"高校建设工程的背景与意义。他指出,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人格、拓展视野、建立人际网络的重要阶段,在选择大学与专业时,同学们应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性择校观。刘哲同学则从实战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作为少年班学生的学业规划与决策经验。他引入了"院校筛选四象限"工具,建议学生从学科评估等级、保研率、地域产业结构、国际交流机会四个维度综合权衡志愿选择,并介绍了"3M匹配模型"Major, Market, Me),帮助学生从专业内容、市场需求与个人特质三个层面进行自我评估与路径设计。当晚的招生宣讲由曾士恒同学主讲,他全面展现了中国科大的学术生态与人才培养特色,从常进、潘建伟等院士的科研贡献,到"自由转专业"政策,再到少年班、少创班、英才班等特殊招生和培养途径,让在场学生对科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如何选择专业方向""科大的生活是怎样的"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最令人难忘的是817日下午举行的"逐梦云端,翼起冲刺"滑翔机挑战赛。这项活动的筹备过程充满了挑战。起初,队员们尝试了各种纸张——草稿纸、打印纸、绘图纸,甚至包装纸,折出几十种样式各异的滑翔机,但试飞效果都不理想。有的飞机像醉汉般摇摇晃晃,没飞3米就一头栽倒;有的因过重直接"俯冲"落地;有的太轻,受风力影响后轨迹完全失控。就在大家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物理组的王老师带来了转机。他仔细分析道:"滑翔机的升力来自机翼上下表面的气压差,纸质必须轻且有挺度,机翼弧度和尾翼角度是关键。"并亲自示范折出了一架流线型滑翔机。按照王老师的指导,队员们重新钻研教程,调整优化,终于让滑翔机在空中稳稳滑翔近10秒。

比赛当天,体育馆内气氛热烈。经过10分钟试飞练习后,各代表队依次登场。"全部都"队首战告捷,滑翔机平稳飞行近20秒;更令人惊叹的是"森鸢号"队,以130秒的成绩刷新纪录,赢得满堂喝彩;"孤电子"队也表现出色,让滑翔机在空中保持了30秒左右。这场比赛不仅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创造乐趣,更直观地理解了伯努利原理等科学知识。正如一位队员在总结中写道:"这场比赛没有高科技材料,仅凭一张纸的飞行,却让学生直观理解了科学原理。当学生为了让纸飞机多飞一秒而自发研究学科知识时,学习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


情深意长: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七天的支教活动,让队员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一位队员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们原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给予知识、给予视野、给予方向,但实际上,我们收获的远比给予的更多。镇安中学学子们坚守的求知初心、面对挑战时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这些天的经历也在悄然改变着队员们对教育的认识。有队员感慨道:"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当我们放下预设的完美蓝图,真正俯身倾听学生的需求,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便开始焕发生机。"

离别时分,感人的场景不断上演。许多学生自发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话语。"谢谢老师,让我知道山外面还有另一种生活"——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最大价值。实践队带给镇安中学的不仅是七天的课程,更是一种信念和希望。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无法改变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但可以通过一颗火种点燃另一颗火种。这些纸飞机承载的不仅是物理定律,更是对未知的渴望:正如那架飞得最远的滑翔机,终将穿越山峦,抵达更辽阔的天空"

本次实践活动是少年班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具体行动。队员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次实践,大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镇安中学学生们来说,这次活动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对大学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这段跨越秦岭的相遇,将在所有参与者的人生中留下深刻而宝贵的印记。那些为一道题争论不休的课间,那些追着问"为什么"的闪亮眼睛,那些藏在羞涩笑容背后的梦想,都将成为青春岁月里最动人的记忆。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而我们有幸在这条路上,与他们短暂同行。山海有相逢,未来皆可期,两校学子必将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在各自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更高的舞台上再续前缘,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精彩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