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落地中国后,迄今为止中国科大共有17位校友入选。其中有2位少年班学院校友:朱明杰(0000)、陈云霁(97少)。
姓名 |
学号 |
领域 |
届别 |
朱明杰 |
0000 |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
第一届 |
陆朝阳 |
0002 |
量子信息技术 |
第一届 |
查正军 |
0010 |
图像视频分析 |
第一届 |
刘霁 |
0110 |
机器学习 |
第一届 |
朱书 |
0208 |
肠道免疫与肠道微生物 |
第一届 |
魏思 |
9906 |
深度学习、语音识别 |
第一届 |
陈云霁 |
97少 |
人工智能芯片 |
第一届 |
唐中平 |
0111 |
多智能体系统 |
第二届 |
刘聪 |
0106 |
语言识别 |
第二届 |
方璐 |
0306 |
信息科学 |
第三届 |
卢培龙 |
0508 |
计算机生物学 |
第三届 |
徐飞虎 |
0523 |
量子信息技术 |
第三届 |
邓磊 |
0809 |
人工智能 |
第三届 |
戴磊 |
05203 |
微生物学 |
第三届 |
张旭 |
05203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第三届 |
朱林晓 |
06203 |
纳米光子学和制冷技术 |
第三届 |
汪淏田 |
07203 |
能源科学 |
第三届 |
让我们来看看2019年入选的八位中国科大校友!
先锋者
邓磊(0809)
年龄:29 岁
职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
获奖理由:他是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的主要设计者,用自动驾驶自行车验证通用智能的可行性。
获奖人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了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的研制。该芯片区别于传统的智能解决方案,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络,创造性地将计算机科学导向的机器学习与脑科学导向的神经形态计算在同一平台上相互融合。
在真实的无人驾驶自行车应用场景中,“天机芯”验证了其解决感知、追踪、过障、避障、自动控制、语音理解、自主决策场景的能力,可体现 10
以上的能效比。
“天机芯”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计算平台,或将在科学研究中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戴磊(05203)
年龄:32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获奖理由:他在合成微生物组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为微生物组改造及预测提供关键手段。
获奖人专注于种群生态学、微生物进化、生物物理交叉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通过高通量实验、生物信息学、统计模型等手段研究微生物的生态与进化机制,为理解和改造微生物组、抑制微生物的耐药性进化等众多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开拓合成微生物组领域,构建定量生物学模型和合成生物学工具平台,为微生物组改造及预测提供关键手段。这些开创性工作具有巨大的商业化前景,或将成为我国在相关医疗、农业领域冲击世界前列的重要砝码。
方璐(0306)
年龄:33 岁
职位:清华大学副教授
获奖理由:她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光场成像理论与技术,突破人眼极限,面向大范围动态场景的视觉感知与处理,实现了机器看的全、看的清和看的真,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利器。
获奖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自适应光场成像新原理,建立了大场景自适应光场感知新模型,研制出十亿像素级阵列像感器成像装备和智能处理平台,在理论和技术上突破了大范围动态场景成像中宽视场和高分辨的固有矛盾,建立了智能分析处理平台,使得机器在智慧城市等复杂现实场景中不再“管中窥豹”,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进一步,获奖人构建国际首个十亿像素级动态大场景数据集 PANDA,率先实现单图像下万级物体检测与识别,千组对象群体关系分析,百倍尺度变化的长程跟踪。该动态大场景数据集为视觉算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
卢培龙(0508)
年龄:32 岁
职位:西湖大学研究员
获奖理由:他首次实现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精确设计。
蛋白质设计是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新兴的前沿学科,需要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获奖人通过计算生物学手段模拟蛋白质极性残基在膜环境内部形成的相互作用,设计了能够在膜环境中稳定存在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并进行重组表达、生化性质测定、三维结构解析等一系列实验来进行验证。
获奖人利用这一方法成功设计了多种具有极高热稳定性的跨膜蛋白质,并证明了计算机设计的蛋白质序列可以在膜环境中自发折叠形成与设计模型一致的结构。
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精确设计,为设计具有全新结构和全新功能的跨膜蛋白铺平了道路,并可能对疫苗设计、DNA纳米孔测序、人工细胞信号环路设计等重要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汪淏田(07203)
年龄:29 岁
职位:莱斯大学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他从事清洁能源的存储与转化技术研究,在发展高性能、廉价的催化剂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获奖人开发出了一种全新固态离子导体电解池,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电能,将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直接经济、高效地转化为高纯度的乙醇、甲酸等液体燃料。
获奖人所开发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其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换效率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相关成果为未来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让化工行业摆脱化石燃料、拥抱清洁能源,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化工原料合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飞虎(0523)
年龄:33 岁
职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致力于将量子信息技术实用化,不断拓展量子通信和成像的边界。
获奖人专注于量子信息技术的实用化十余载,完成了全球首个对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破解,首次实现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与量子指纹识别的理论和实验验证,并且首次完成全光量子中继器和芯片化量子密钥分发的实验验证,证明了量子通信在实际安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来,获奖人开拓了新的科研方向,带领团队发明了高灵敏度单光子量子成像系统,打破了单光子量子成像的最远距离记录。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量子信息领域影响深远,为量子通信安全性、远距离量子通信和量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实用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远见者
朱林晓(06203)
年龄:32岁
职位: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获奖理由:他专注于研究制冷和热光伏技术,不断解锁高效利用能源的障碍。
获奖人深耕纳米光子学和制冷技术多年,在热辐射控制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均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获奖人使用纳米光电子器件首次实现了无需激光的光致制冷技术,在电子元件散热和航空航天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为热辐射控制领域开拓了全新的科研方向。在此之前,他与合作者从理论上证明了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发出的非相干光实现制冷。
获奖人还致力于研究新的热光伏技术,把热发射体和热光伏电池间的距离降低到纳米尺度,大幅提升了废热转电能的效率,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拓展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前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旭(05203)
年龄:32岁
职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他设计制造出仅为原子级厚度的高频集成电路,为“后摩尔时代”超越传统硅基芯片探索新的可能性。
获奖人专注于探索柔性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结构与应用,带领团队设计制造出原子级厚度的柔性高频集成电路,不仅攻克了高频无线能量采集的技术挑战,突破了传统柔性半导体的频率瓶颈,而且还刷新了系统集成的柔性整流天线截止频率的最高纪录,成功涵盖 Wi-Fi、蓝牙波段的无线供电。
获奖人的创新成果对于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学和物联网等领域拥有重要应用价值,为“后摩尔时代”超越传统硅基芯片开拓了新的突破口。
入选本次榜单的校友的研究与工作领域包含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等几个领域,体现了中国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201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近期共公布的USNews、泰晤士大学排行榜中,中国科大均位居大陆地区高校前三。
关于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
从1999 年开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他们是: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先锋者(Pioneers)。这就是许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