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中国科大七位校友入选!

发布者:少年班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27
       2020年9月25日,根据《“科学探索奖”实施管理办法(2020年版)》的规定,“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秉持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对申报人进行了初筛、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50位获奖人在“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的见证下产生。

       中国科大七位校友入选本次“科学探索奖”!他们分别是彭承志(9304)、李学龙(9406)、傅尧(9620)、刘磊(9500,少年班学院校友)、傅尧(9620)、王钻开(SC0002)、徐集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和李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导)




彭承志(9304



       彭承志(9304),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专业;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自2005年发表量子通信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至今已在Nature子刊,PNAS和Phys. Rev. Lett.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三篇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相关工作全部在国内完成。

       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及科学应用系统负责人,正在参与领导并组织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性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

       因其在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做出的系统性工作推动了量子通信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获奖人通过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的研究,使得量子通信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大大推动了量子通信实用化进程;通过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实际验证了千公里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检验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空间平台量子通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学龙(9406)




        李学龙(9406),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他关注光学观测和光学监控等工程应用,尤其光学成像与光学影像管理和处理之间的关系;关注高维数据的智能获取、处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在两个领域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同时,李学龙教授还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光版学影像分析与权学习中心(OPTIMAL)主任,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IEE 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HEA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AS Academician)、国际青年科学院会员(GYA Member)。


刘磊(9500)




       刘磊(9500),1977年7月生于安徽滁州。1995年考入少年班学院,1995年~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有机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J.Am.Chem.Soc.8篇,Angew.Chem.1篇,以及Chem.Rev.1篇。论文经SCI检索迄今被他人引用1200余次。


傅尧(9620)




       傅尧(9620),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绿色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发展绿色有机化学新反应和催化体系,成功应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取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在绿色合成反应创制和生物质能源化工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 3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1项。

       201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奖励。


王钻开(SC0002)




       王钻开(SC0002),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工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国家人才计划”讲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成员。

       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大学习,获微电子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伦斯勒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2018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2019年入选国际仿生学会Fellow。

       王钻开教授在Nature 、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PR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曾获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特别青年嘉奖,香港城市大学杰出研究奖以及国际仿生学会杰出青年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 徐集贤



       徐集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新型光电转换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特别是在新一代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例如实现了效率>27%的硅基-钙钛矿二端叠层太阳能电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红外量子点太阳能光伏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通过了国际专业机构认证,并被光伏世界纪录的权威排行表收录;发现并阐述了富勒烯C60对钙钛矿的钝化机理以及对光伏反常迟滞现象的消减作用等。当前,主要从事高效的硅基-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研究,突破硅电池长期以来存在的效率限制。

       近五年内,徐集贤博士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性论文。此外,积极参与科研合作和交叉,开发太阳能燃料催化剂,实现高效的H2O分解、CO2还原,在Natur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了署名合作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导  李婧




       李婧, 中国科大博导,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2009年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在荷兰TUDelft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李婧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等奖项。

       她也是Journal of Low Temperature Physic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优秀会员,并且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